2月3日上午,武漢大學紅蓮型雜交水稻聯合研究中心團隊一行6人,在羅田縣河鋪鎮木犀河畔的田間地頭實地考察,現場陪同的縣、鎮、村負責人一路向研究中心團隊介紹眼前千畝大畈水稻田的水、土、風向、氣溫、日照等基本情況。大家的心情如同當日暖陽,格外溫暖。
實地考察剛一結束,研究中心團隊馬不停蹄來到河鋪鎮政府,與該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葉志華簽下了1200畝雜交水稻種植基地合同。
武漢大學朱英國教授是從羅田縣河鋪鎮走出來的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生前一直致力于把雜交水稻種植基地落戶家鄉,由于當時條件不成熟,該愿望未能實現。朱英國院士2017年因病逝世,安葬在家鄉河鋪鎮。近期,受我市教授回鄉“千人計劃”工作的感召,祖籍羅田、跟隨朱英國院士共事30余年、曾長期擔任朱英國的科研助手、來自國家雜交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的朱仁山教授,帶著先輩畢生心血研究的科技成果,再次踏上故鄉的土地深耕細作,用最新科研成果反哺濃濃桑梓情。
朱仁山實地察看了種植基地后表示,其科研團隊已在羅田縣境內開展各類科研工作2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制種經驗。該基地四面環山,自然隔離好;田地規整,土壤肥沃,十分有利于雜交水稻的生長;開展雜交水稻科學研究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力爭3年內建成省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5年建成國家級的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據了解,武漢大學-旁遮普大學(巴基斯坦)紅蓮型雜交水稻聯合研究中心羅田基地計劃2021年達到1200畝、2022年達到4000畝、2023年達到10000畝、2025年將制種面積擴大到10萬畝。
羅田縣委委員、政協主席陳世龍介紹,經科學預估,項目建成以后,羅田縣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可為行業提供10萬畝制種面積,年制種量可突破2000萬公斤,種業產值可達4億元,帶動當地農民、農業合作社、物流等行業增收9000萬元以上。極大促進全縣水稻種植業向制種產業的轉變,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供大量的農村就業機會,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通訊員劉世民 陳欽)